|
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(Radar)無線電探測與測距
1. 定時器(同步器):產生鋸齒波將其同時送入調制器及顯示器。
2. 調制器:供給發射機一高壓脈波以控制其開與關,使電能以等於或小於1s的脈衝發送出去;而每秒發出脈波的次數,則依據所要測量的距離來決定。
3. 發射機:由調制器送來高壓派波時,在脈波時間產生射頻振盪送至天線發射出去。
4. 接收機:把發射的射頻電能的一部分及由目標反射回來的微弱電能合併,經放大與檢波後,將脈波送入顯示器。
5. 顯示器:用來顯示脈波探測資料;CRT 之螢幕稱為平面位置顯示器(PPI)。
6. 收發箱:發射時,為免射頻電能損壞接收機而將之與天線斷路;接收時,為免接收之電能進入發射機消耗而將之與天線斷路。
7. 電源供應器:供給系統所需之直流、交流電壓。
二、船用Radar 頻帶
名 稱
|
頻率範圍(GHz)
|
波長範圍(cm)
|
最大可用的巔值功率
|
UHF特高頻
|
0.3 ~ 1.0
|
100 ~ 30
|
5.0 MW
|
S
|
1.5 ~ 3.9
|
20 ~ 8
|
25.0 MW
|
X
|
8.0 ~ 12.5
|
3.75 ~ 2.4
|
10.0 MW
|
三、名詞解釋
1. 雷達波為電磁波,其傳播速率與光速同:
C =3 108 × m/s = 300 m/ms = 161829 NM/s = 328 yards /ms = 983 ft /ms
2. 載波頻率:射頻電能的頻率,頻率愈高、衰減愈大,頻率愈低,探測距離愈遠;單位為Hz 脈波數 / 每秒,一般船用雷達的週率3000 ~ 10000 MHz。
3. PRR(Pulse Recurrence Rate)脈波重現率或PRF(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)脈波重複率:脈波發射數 / 每秒,單位為pulse / s;一般船用雷達每秒500~ 4000 個。
4. 波長d :一個波開始到結束的距離,單位為ms 。C=f × d ,頻率愈高、波長愈短。
5. 週期T:兩個脈波中間相隔時間。T = 1 / PRR。
6. 工作週:波長與週期的比數,T/d。
四、雷達最大測距的影響因素:
1. 頻率愈高衰減愈大(不計天候因素),故採用較低發射頻率時探測距離大。
2. 巔值功率(有效功率)愈高探測距離愈大(功率加一倍探測範圍加25%)。
3. 射頻波長愈大(發射功率愈強)時,探測距離愈大。
4. 脈波重複率低則探測距離愈大;最大探測距離=81000/PRR浬,500PRR4000。
5. 水平波束愈窄(愈集中;0.6°~2°),探測距離愈大。
6. 目標愈大,則在較遠之處亦能有回跡顯示於PPI 上;導體物質(鐵質)較非導體物質(木質)可產生較強回波。
7. 接收機靈敏度愈高則探測距離愈大,但須注意干擾亦變大。
8. 天線旋轉愈慢,則在相同旋轉角度內發射的脈波數較多,對遠距離目標探測能力較強(依規定須20 rpm 以上)。
某雷達其脈波重複率(PRR)為1000 個/秒,水平波束寬2°,天線旋轉率6
轉/分,求天線每旋轉一個波束寬可發射幾個脈波數?
解:step1.先求每一分鐘共發射多少脈波
step2.次求天線一分鐘內共旋轉幾度
step3.再來換算出天線每旋轉一度發射多少脈波
step4.最後求出幾度內的總共脈波數通常情況下,欲使一個目標在螢幕上清晰地顯示出來,則至少要有5 次以上的回波。
(100*60/6*360)*2=55.6
通常情況下,欲使一個目標在螢幕上清晰地顯示出來,則至少要有5 次以上的回波。
五、影響雷達最小探測距離之因素
1. 雷達最小探測距離約為脈波長之一半,故波長影響極小探測距離。
2. 天線愈高,最小探測距離愈遠。
3. 垂直波束愈寬,最小探測距離愈近。
4. 海浪回跡可能在PPI 上之最小探測距離附近產生雜斑。
5. 副波套碰到近距離目標時,產生回跡造成干擾,影響近距離探測。
六、雷達鑑別力
1. 影響Radar 距離鑑別力的因素
1.1 距離鑑別力,乃雷達量測同一方位上兩靠近目標回跡分開之能力;主要影響因素有:發射之脈波長度、接收機增益、陰極射線管顯示點之大小、距離標度。
1.2 高距離鑑別力,需要求短脈波長(或寬)、低接收機增益、近距離標度。
1) 兩接近目標須間隔〔1/2 射頻波長以上〕,即波長1 微秒時(328 碼),兩目標應隔開164 碼以上,波長0.5 微秒時應隔開82 碼以上,故波長短鑑別力高。
2) 將接收機增益降低,可使兩目標回跡分開顯示。
3) 螢幕尺寸愈大、距離標度愈小,則顯示點長度或寬度愈小,鑑別力高。
2. 影響方位鑑別力之因素方位鑑別力,乃雷達量測同一距離上兩接近目標回跡分開之能力;主要因素有:水平波束寬、目標之距離、陰極射線管顯示點之大小。
1) 水平波束寬愈窄,方位鑑別力愈佳。
2) 目標距離愈遠,則分開間隔須愈大,方位鑑別力愈差。
3) 螢幕直徑愈小、距離標度愈小,則陰極射線管之光點愈小,鑑別力就愈高。
4) 單一方位線所產生的偏移量(Offset)約為目標距離1/60;如距離1 浬,則偏移量為
1852 ÷ 60 × 3.28(呎)= 101 呎。
計算同一距離上兩不同方位目標之公式;設水平波束寬2°,距離10 ',則兩目標間最小分隔為:
dist×(θ/180× π)
dist:雷達量測距離
θ :水平波束寬
10×(2/180)×3.14159= 0.349 浬= 707 碼
1 浬=1852 公尺=2026.8 碼=6074.6 呎
七、雷達回波之判讀及其不正常回波與干擾(P113)
1. 多重回跡(Multiple Echoes):接收由距離接近之目標所產生之強力回波時即有可能產生,目標回跡多重顯示在實際距離的2、3…倍處。
2. 副波回跡(Side-Lobe Effects):真像兩側同距離處之弧形亮點。
3. 二次蹤跡波(Second-Trace Echoes):雷達探測距離之外的目標所產生之回波,通常在超折射或反常大氣情況下發生。
4. 間接回跡(Indirect Echoes):雷達波經船上物體反射出去,遇到目標後沿著原路徑回來;僞向的距離和目標物相等,但其顯現方位會固定在反射物的方位,不像目標物的方位會變動。船首向上(Head Up)相對運動(R/M)顯示方式時,假若本船向右轉向,則雷達螢幕上的間接回波將固定不動或消失。
5. 陰影扇區(Shadow Sectors):雷達波被船上大型建築物遮蔽造成掃描死角。
6. 明暗扇形(Sectoring):由於A.F.C.(自動頻率控制)失調,PPI 上出現光度正常與黑暗相同的扇形。
7. 輻條現象:在PPI 上出現整片或扇面的固定不動的徑向條形直線,切換距離圈時亦不會變動,這種情形表示雷達須維修。
8. 鋸齒狀距離圈:雷達須維修。
八、電波傳播之干擾
1. 干擾的發生,較易出現在使用遠距測程(long-range scales)時。
2. 電子干擾(兩雷達接收頻率重疊時):
1) 若脈波重複率一樣,則PPI 上顯示無數同心圓,但無固定距離。
2) 若脈波重複率不同但接近,PPI 顯示的干擾亮點呈渦卷狀(spoking)。
3) 若脈波重複率差很多,PPI 顯示的干擾亮點呈不規則狀。
九、海浪干擾
1. 海浪回跡雜斑,多發生在距離本船3、4 浬內。
2. PPI 上所顯示面積一邊較大一邊較小,較廣之一邊即為上風側。
3. 海浪愈高、反射面角度好及天線愈高時,雜斑愈大。
4. 目標回跡對雜斑比值(signal to clutter ratio)的強度,隨波長增加而增大,故X-band 雷達之STC 控鈕(Anti-clutter Sea)效果比S-band 雷達差。
5. 假如在雷達螢幕上位於3.5 浬內的影像,除刻度標(Rings、HL、EBL 等)的亮度正常外,雜斑和回波信號均很弱,但在3.5 浬外,雜斑和回波等均很正常,則此時應調整STC 控鈕。
十、雨和雪干擾
1. 傾盆大雨時,3 公分雷達比10 公分雷達,能量衰減較大。
2. 雪只影響3 公分雷達的最大測距,並不影響10 公分雷達。
3. 降雨地區廣泛且雨勢不停,則PPI 中心週遭的雨水回跡較其他部分明亮。
4. 雪干擾影像呈密集點狀回波群,如棉絮團一樣。
5. 降雨量增加,則最大探測距離縮減,尤其是暴風雨時,因雨水呈噴霧狀,大量吸收電波能量。
6. 極區霧的小水滴體積最大,因此大氣中含水分多,探測距離折損多,大霧時可能下降60%左右。
十一、艏輝線(Heading Flash)顯示方式
1、 船首向上(Head Up);螢幕上艏輝線永遠與本船首尾線平行指向船頭。
(1) 螢幕正上方為相對方位000°,代表船首向。
(2) 優點:駕駛台所見景像與PPI 上的顯像完全一致;無電羅經訊號輸入時仍可使用。
(3) 缺點:本船轉向時,目標回跡反方向移動(不穩定顯示),無法即時定位與測繪。
2、真北向上(North Up):雷達方位刻度正上方之0°永遠為真北方向,艏輝線即為本船航向。
(1) 真北向上相對運動為Radar 測繪時的顯示模式。
(2) 優點:本船轉向時只有艏輝線轉動,穩定顯示,故可繼續定位與測繪;PPI上的顯像與海圖一致。
(3) 缺點:電羅經故障時無法使用;駕駛台所見景像與PPI 上的顯像不一定相同,因而造成航行員困擾。
(4) 在狹窄水道中航行,該水道兩側高大建築物較多,航道彎度大且彎道多,應以真運動的對地穩定顯示方式最好。
3、航向朝上(Course Up):螢幕正上方之相對方位000°,代表本船航向。3.2 優點:穩定顯示,顯像有前述兩種之優點;目標與本船相關方位在PPI 上與實際相同。
缺點:電羅經故障時無法使用;使用時須先設定艏向向上再調為航向向上,故操作複雜。
4. 雷達運動顯示(Presentation)方式中,如選擇對水穩定,則須輸入本船航向(O/C)、本船航速(O/S)。
十二、雷達定位方式
1. 藉由一個單一目標的方位與距離定位。
2. 兩或兩條以上之目標方位線交叉定位。
3. 目標兩側切線方位線相交定位。
4. 兩或兩個以上之距離弧相交定位。
5. 方位線與距離弧相混合定位法。
6. 雷達距離與目測方位結合定位法。
十三、X Band 雷達與S Band 雷達性能之比較
1. X Band 雷達的波長比較短。
2. X Band 雷達的測距比較近。
3. X Band 雷達對近距離目標探測比較清楚精確。
4. X Band 雷達較易受雨雪海浪干擾。
十四、ARPA 之警聲警示燈
1. NA/TNA:當追蹤目標與本船最近碰撞點小於設定,或抵達最近碰撞點時間少於設定時,警聲警示燈啟動;亮光表危險,閃爍與警聲表非常危險。
2. Guard Ring:目標進入警戒圈時,警聲產生。
3. Lost Target:追蹤目標丟失,警聲產生。
4. 20 Targets:輸入目標數達20 個時,警聲產生。
5. System Failure:系統故障時,警聲產生。
十五、雷達助航裝置
1. 雷達反射器(Radar Reflector):由三面相互垂直之三角金屬面組成,可將雷達波由原路徑反射回去;屬被動裝置,可供方位與距離識別。
2. 雷達訊標(Racon):為雷達詢答機裝置,可提供方位與距離識別訊號,其形狀為短徑向線,或徑向顯示之摩斯碼訊號;目前供船舶使用者只有X-band(3公分)頻帶。
3. 雷達標識(Remark):為連續或間斷發射之雷達電標,僅提供方位識別訊號;形狀為從中心點開始之徑向線,由一連串之點、劃或點劃組成。
十六、其他
1. 依IMO MSC. 64(67)決議案採納之雷達性能標準規定,雷達自冷機開啟至完全可操作使用,應在4 分鐘內完成。
2. 雷達控鈕調整順序:亮度→增益→調諧→STC。